四川省創新管理優化服務培育壯大經濟發展新動能加快新舊動能接續轉換工作方案
作者:
來源:
四川建設網
發布時間:
2017-08-28
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創新管理優化服務培育壯大經濟發展新動能加快新舊動能接續轉換的意見》(國辦發〔2017〕4號),破解制約新動能成長和傳統動能改造提升的體制機制障礙、強化制度創新和培育壯大經濟發展新動能、加快新舊動能接續轉換,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總體目標任務
堅持改革引領、創新驅動、優化服務、融合發展和底線思維原則,結合我省國家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自主創新示范區、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和融入“一帶一路”等重大歷史機遇,探索建立包容和支持創新發展的管理體系,持續推進政府服務方式和監管模式創新,構建適應新興經濟發展規律、滿足新動能集聚需要的政策法規體系和制度保障環境。
經過一段時間努力,全省創新驅動發展的體制機制更加完善,創新創業生態環境持續優化,有利于新生產要素集聚流動的市場化機制更加成熟,運用新技術、新模式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力度不斷加大,制造業新模式、農業新業態、服務業新領域得到拓展深化,新興經濟業態逐步成為新增長引擎,新興產業與傳統優勢產業兩端發力、兩翼齊飛的發展新格局加速形成,推動我省經濟提質增效、轉型發展、再上新臺階。
二、提供適應新興經濟市場主體的新服務
(一)提高行政審批服務效能。
優化審批服務。實現工商注冊便利化,推進企業名稱登記管理改革,推行企業登記全程電子化和電子營業執照。推動電子商務領域由“先證后照”向“先照后證”轉變,對電子商務市場主體住所(經營場所)登記推行更寬松便利的方式。全面實施企業簡易注銷登記,試點“多證合一”登記制度改革。積極推動成都市、雅安市、德陽市、瀘州市工商部門受理點做好商標注冊申請受理和注冊商標專用權質押登記工作。及時將以新業態、新產業、新商業模式為代表的新興經濟納入統計調查、政策支持清單。(省工商局、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統計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對“零土地”技術改造項目,探索實行審批目錄清單管理,相關部門分別就項目立項,節能審查,建筑消防設計審核,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審批,建設工程規劃許可、施工許可,安全生產許可、職業衛生許可、防雷裝置設計審核,新建、擴建、改建工程避免危害氣象臺站探測環境審批等提出審批目錄清單,清單以外項目實行承諾驗收制度,不再事前審批。(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發展改革委、公安廳、環境保護廳、住房城鄉建設廳、省安全監管局、省氣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依靠并深度融入四川省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運行,規范相關政務服務事項,促進信息跨部門跨層級跨地區協同共享,加強服務事項內容、流程、效率、質量的監管和公開。聯通實體政務服務大廳、政府網站、手機終端、自助終端、服務熱線等渠道,促進政務服務智能化、便捷化。(省政府辦公廳、省發展改革委牽頭負責)
(二)加快法規政策標準動態調整。
推進法規制度適應性變革。堅持立改廢并舉,做好新興經濟重點領域地方立法工作。各主管部門定期清理制約新產業新業態發展的規定,及時推動修訂或廢止不適應新產業新業態發展的地方性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工作,并及時向社會公布。在教育、物流、旅游等領域系統性風險小的方面,研究出臺適應新興經濟的地方性管理制度。(各主管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完善標準有效供給機制。鼓勵新產業新業態領域企業標準自我聲明公開,著力培育團體標準,增加標準有效供給,及時向社會公開相關標準制定和修訂情況。探索建立適應技術更迭和產業變革要求的標準動態調整和快速響應機制。(省質監局牽頭負責)
放寬新興經濟領域政策限制。建立促進誠信納稅機制,對不同信用級別的納稅人實施分類管理,推進稅收優惠政策管理向事中事后監管方式轉變。推進納稅信用與其他社會信用聯動管理和應用。探索適應新興經濟融合發展的生產核算制度,在部分新興經濟領域探索實施特殊管理股制度。(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科技廳、財政廳、省地稅局、省工商局、省法制辦、省國稅局、四川證監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完善新業態就業社保政策。完善就業政策及就業統計制度,深入實施“五證合一”“三證整合”社會保險登記,優化社會保險登記業務流程,減少證明材料。取消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社會保險登記證制度,使用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探索建立全省統一的城鄉居民及靈活就業人員網上繳費系統,研究制定網上繳費后配套基金歸集管理辦法。(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牽頭負責)
(三)推動重點區域先行先試。
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建設。強化改革統籌協調,健全組織管理體系、工作運行體系、政策制度體系,落實“9張清單”,打通軍民融合、科技與經濟結合、科技與金融結合“三個通道”,全面完成改革試驗任務,引領帶動全省各地創新發展。突出軍民融合特色,創新軍轉民、民參軍機制,深入推進與央屬軍工集團和中物院的務實合作,建設航空、航天、信息安全等軍民融合高技術產業基地,建設國家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推動軍民技術共建共用、軍民創新要素雙向流動和軍民融合產業蓬勃發展。緊盯科研、人才、機制等關鍵要素推進制度創新,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加強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扎實推進創新創造,推動轉型發展。(省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
推進成都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聚焦創新創業,加快建設一批有全球影響力的孵化載體,支持建立新型產業技術研究機構、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和產業園區,培育科技服務機構集群化發展,打造環高校知識經濟圈和成果轉化基地,建成創新驅動發展引領區。突出新興產業,將高端裝備、生物、金融業等培育成千億元產業集群,建成高端產業集聚區。(成都市人民政府,科技廳牽頭負責)
推進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提出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任務清單并細化實施方案,制定三年行動計劃和年度工作方案。支持各片區在全面復制推廣現有改革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圍繞轉變政府職能、激活創新創業要素等方面深化改革試點。以成都天府新區片區為主,重點發展現代高端產業、開放型金融產業;以成都青白江鐵路港片區為主,重點發展口岸服務業和信息服務、科技服務、會展服務等現代服務業;以川南臨港片區為主,重點發展現代服務業及裝備制造、現代醫藥等先進制造和特色優勢產業。(商務廳牽頭負責)
(四)提高創業創新服務效率。
建立創業創新績效評價機制。深入推進實施省級科技計劃管理改革方案,完善科研項目分類評價、管理及資助機制,建立以質量和績效為導向的分類評價機制。鼓勵國有企業積極參與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和省級科技計劃,修訂《四川省省屬國有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試行辦法》并制定細則,鼓勵國有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重視科技創新。(科技廳、省發展改革委、教育廳、財政廳、省國資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提升面向創業創新主體的服務水平。開展“聯絡員+輔導員+創業導師”孵化輔導,推進創業導師進市(州)、進園區、進校園、進社區。加快“眾創四川”、科技創新創業綜合服務平臺建設,為企業提供政策、法律、人才、知識產權等全方位服務。推動創新平臺和質檢技術機構向社會提供服務,建立科研設施與儀器開放服務評價制度,組織開展科研設施與儀器開放共享調查、評價工作。(科技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委、教育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衛生計生委、省質監局、省知識產權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推進雙創相關改革試驗。出臺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年度工作要點,建設好國家雙創示范基地,實施創業四川七大行動計劃。研究制定推進孵化載體建設上臺階的實施意見,推動國家級、省級孵化載體提質升級,持續引導和支持全省科技企業孵化器和新型眾創空間建設。(省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工作聯席會議成員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
嚴格知識產權保護。加強知識產權行政執法保護,加大侵權行為懲治力度,完善維權援助機制,探索建立綜合執法機制、侵權查處機制和跨區域行政執法機制,探索在線創意、研發設計等新領域知識產權保護新途徑。開展重點產業知識產權快速協同保護工作,推進海外知識產權維權援助平臺建設。(省知識產權局、省工商局、省新聞出版廣電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探索包容創新審慎監管的新制度
(五)建立公平開放的市場準入制度。
落實以負面清單為主的產業準入制度。推進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試點工作。落實《四川省“十三五”醫療機構設置規劃(2016—2020年)》(川衛辦發〔2015〕383號),按照全省每千人常住人口1.5張床位數對社會辦醫進行總量和結構控制。取消對社會辦醫療機構的具體數量、類別和地點限制,支持社會力量舉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鼓勵社會資本、社會辦醫療機構以多種形式興辦醫療機構和參與公立醫院改組改制。推動廣電網、電信網雙向對等進入,簡化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辦理和非經營性互聯網信息服務備案管理手續。清理電子商務領域現有前置審批事項。放寬知識產權服務業準入。推進道路貨物運輸無車承運人試點,探索建立貨物運輸無車承運人行業準入制度。落實快遞企業設立快遞末端網點實施備案制管理辦法。(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委、交通運輸廳、商務廳、省衛生計生委、省工商局、省質監局、省食品藥品監管局、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省知識產權局、省通信管理局、省郵政管理局、四川銀監局、四川證監局、四川保監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健全信用約束機制。
開展四川省信用管理條例的立法調研,加快政務、個人、電子商務、交通出行等領域信用法規制度建設。制定四川省關于建立完善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制度加快推進社會誠信建設的實施方案,加強企業經營異常名錄和嚴重違法失信企業名單管理。通過“信用四川”、四川省社會信用信息平臺等載體定期發布行政許可和處罰相關信息,編制發布四川省信用信息目錄。推動在政府采購、招標投標、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招商引資、企業債券發行等領域行政管理中使用信用檔案或記錄,并逐步擴展到各行業領域。引導信用服務機構創新信用產品,加強事中事后監管。(省發展改革委、省工商局、人行成都分行牽頭負責)
(七)探索動態包容審慎監管制度。
建立符合互聯網經濟發展規律的監管方式。倡導“動態式”“溫和式”“預警式”監管,按照已形成規模、影響力較大的新產業、新業態的特點和發展趨勢量身訂做監管制度。充分借助“互聯網+”、大數據和信息共享開展協同監管和綜合執法,建立聯合懲戒約束機制,完善部門間、區域間監管信息共享和職能銜接機制,提高監管水平。(省發展改革委、省委網信辦、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公安廳、環境保護廳、交通運輸廳、商務廳、文化廳、省衛生計生委、省地稅局、省工商局、省質監局、省食品藥品監管局、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省法制辦、省知識產權局、省國稅局、成都海關、人行成都分行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建立適應互聯網條件下的新媒體內容和金融監管機制。加強新技術新應用新業態研究應對,探索建立新型網絡視聽文化產品內容管理制度體系,建設新聞出版廣播影視內容監管平臺。探索建立適應互聯網條件下的金融監管長效機制,建立健全金融信用信息查詢機制。(省發展改革委、省委網信辦、公安廳、文化廳、省工商局、省新聞出版廣電局、人行成都分行、四川銀監局、四川證監局、四川保監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優化醫療器械審評審批程序和醫藥行業監管。制定四川省二類醫療器械產品快速審評審批制度,對創新醫療器械優先安排注冊檢驗、體系核查、技術審評、行政審批。加強審評隊伍建設,提高創新醫療器械產品技術審查質量和審批效率。積極探索藥品質量安全保障新機制,建立企業責任首負制度和責任強制性保險制度。落實醫療機構主體責任,推行醫療機構監督量化分級管理,實現從依法執業監管向醫療服務質量監管的轉變。建立質量評估和持續改進體系,加強醫療技術臨床應用事中事后監管。(省衛生計生委、省食品藥品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八)完善風險管控體系。
優化風險管理機制。加強對新產業、新業態的監測預警,實時把握風險動態,及時發布風險提示公告,提高新興經濟領域潛在風險敏感性和突發情況快速處置能力。加強核心技術專利預警分析,加強技術成熟度和風險評估。強化市場主體責任,加大懲罰性賠償力度。建立容錯糾錯機制,在全社會大力營造改革創新、擔當作為的良好環境。(省發展改革委、科技廳、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商務廳、省法制辦、省知識產權局、省金融工作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提高信息化治理水平。加強在線、移動、大數據監管能力和隊伍建設,提高網上技術偵查、新產品檢驗檢測、金融領域新風險防范、網絡信息技術產品和服務安全審查等技術水平。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建立完善網絡安全態勢感知和通報預警工作機制,提升網絡安全保障水平。(省發展改革委、省委網信辦、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科技廳、公安廳、省質監局、人行成都分行、四川銀監局、四川證監局、四川保監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九)構建多方參與的治理體系。
促進監管機構和社會力量相互協作,動員組織各方面力量共同參與新產業新業態治理。發揮版權保護示范引領作用,保護創新創業合法權益。加強網絡交易平臺監管,強化落實網絡交易平臺的主體責任。推動平臺、行業組織與勞動者開展集體協商、簽訂和履行集體合同,探索建立政府、行業組織、勞動者共同參與的規則協商、利益分配和權益保障新機制。發揮社會組織、公眾、媒體作用,完善行業管理、企業自律、社會監督聯動機制。(省政府新聞辦、省發展改革委、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地稅局、省工商局、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省法制辦、省國稅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構建新生產要素有效流動的新機制
(十)完善智力要素集聚流動機制。
激發人才流動活力。建設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天府新區、成都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綿陽科技城、德陽重大裝備制造基地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創建“成德綿創新驅動人才示范區”,探索成德綿地區科技人員柔性共享機制,開展企事業單位創新人才雙向流動試點。實施更具競爭力的人才引進制度,繼續實施“千人計劃”等引才工程,支持企事業單位引進急需緊缺外國高層次人才,開展優秀外籍高校畢業生留川就業工作和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試點。鼓勵國有企業在人力資源管理方面建立與創客化、平臺化改造相適應的制度。鼓勵醫療衛生人員開展全域多點執業和“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鼓勵縣級及以下農業科技人員帶薪創新創業。各地要在戶籍或居住證等方面為新興經濟領域市場主體錄用人才提供便利。(成都市、德陽市、綿陽市人民政府,省人才辦、省編辦、教育廳、科技廳、公安廳、財政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農業廳、商務廳、省衛生計生委、省國資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營造有利于創新型企業家發展的良好環境。實施創新型企業家培養計劃,建設一批企業家培訓基地。完善企業家財產權、創新收益權保護制度。完善職業經理人市場,探索職業經理人社會化評價機制,建設專業化、市場化、國際化的職業經理人隊伍。(省人才辦、科技廳、省國資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營造有利于跨界融合研究團隊成長的氛圍。大力開展跨界融合創新活動,積極推進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創新平臺建設,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在精準醫學等交叉融合領域積極爭取國家產業創新中心在川布局,爭取更多國家級科學設施和實驗室落地四川,吸引更多高層次人才。(省發展改革委、教育廳、科技廳、中科院成都分院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一)完善數據資源開放共享制度。
強化數據資源共享交換。推動各部門梳理已有信息資源和需求,形成共享清單和需求清單,建立全省統一的政務信息資源目錄體系和政務信息資源共享平臺。促進數據資產化,建立政府和社會互動的大數據采集共享機制。加快推進我省與國家基礎信息庫互聯互通,建立各級政府之間和省直部門之間的數據溝通和分享機制,推進政務信息資源跨部門、跨層級、跨區域交換共享。(省政府辦公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牽頭負責)
健全政府信息公開和企業信息披露制度。積極穩妥推進向社會開放政府數據,研究制定統一規范的政務服務資源和數據采集、傳輸、存儲、交換、共享、開放、應用等標準與技術規范,與民生保障服務相關領域信息資源優先向社會開放。推進省屬國有企業定期披露公司治理、財務狀況、重大經營事項、重大風險事項、關聯交易、企業負責人薪酬等事項。制定嚴格的個人信息保護和大數據安全監管制度,健全網絡數據和用戶信息的防泄露、防篡改和數據備份等安全防護措施及相關的管理機制,嚴厲打擊數據濫用、非法泄露個人信息行為。(省政府辦公廳、省委網信辦、省政府新聞辦、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公安廳、安全廳、環境保護廳、省國資委、省地稅局、省工商局、省質監局、省食品藥品監管局、省安全監管局、省國稅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二)強化科技成果加速轉化應用機制。
推動科技成果有效轉移轉化。修訂《四川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重點推動科技成果“三權”下放,提高成果轉化重要貢獻人員的獎勵和報酬,建立有利于科技成果轉化的科技人員分類評價體系等激勵措施。貫徹落實《四川省激勵科技人員創新創業十六條政策》,探索科技成果產權制度改革,擴大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研究制定支持高校院所職務發明知識產權歸屬和利益分享制度改革試點的措施。建立科技成果轉化清單,實施重大科技成果轉化示范項目,培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企業,建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建立成果轉化供需常態化對接機制,統籌組織舉辦專業性、區域性和綜合性科技成果對接推介活動,促進成果轉化供需精準對接。引導民用領域知識產權在國防和軍隊建設領域運用,推動軍用技術向民用領域轉化應用。支持成都知識產權交易中心建設,支持知識產權中介服務機構發展。(科技廳、省知識產權局牽頭負責)
縮短科技成果轉化周期。實施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報告制度,加強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平臺建設,建立科技成果信息匯交系統,為科技成果信息查詢、篩選等提供公益服務,促進科技成果定期向社會發布。建立技術交易服務網絡系統,加快國家技術轉移西南中心建設,打造線上線下結合的技術交易平臺和西南技術轉移聚集服務示范區。大力發展成果轉移轉化專業化服務機構,支持區域性、綜合性、專業性服務機構能力建設,推動其跨區域、跨領域、跨行業開展服務。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加大對科技類社會服務機構的支持力度,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新技術、新產品、新成果導入階段的融資支持,積極推進科技金融結合試點和產業合作試點城市建設。落實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研發費加計扣除政策、技術合同交易稅收優惠等財稅支持政策。(科技廳、財政廳、農業廳、省地稅局、省知識產權局、省國稅局、人行成都分行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三)創新新技術新業態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模式。
深入實施《中國制造2025四川行動計劃》。以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雙創”平臺建設為牽引,以七大重點工程建設為抓手,著力強化關鍵技術支撐、關鍵裝備研發、關鍵安全保障,加快建設一批智能制造示范企業、智能生產線、數字化車間和試點示范城市。推進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與產業生態培育,壯大智能化生產、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制、服務型制造等新模式新業態,支撐制造業智能化、服務化、綠色化全面升級,加快構建以智能制造為重點的新型制造體系。(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牽頭負責)
推動“互聯網+”深入發展。統籌數據中心、行業云計算平臺、災備中心、內容分發網絡(CDN)等高水平應用基礎設施建設。推動物聯網、云計算、下一代互聯網、新一代移動通信等網絡信息技術在設計、生產、運營等核心環節的深入應用,引導和支持企業利用互聯網技術和平臺,培育壯大基于互聯網的融合型新產品、新模式、新業態,推動互聯網應用由消費領域向生產領域拓展。鼓勵企業構建基于互聯網的網絡化協同制造平臺,搭建模塊化、柔性化制造系統,開展基于個性化產品的研發、生產、服務和商業模式創新。支持開展大數據、云計算、傳感制造、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新技術攻關。支持和引導市場主體積極探索分享經濟等新業態新模式。(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科技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出臺四川省“十三五”兩化融合發展規劃,研究制定關于深入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管理體系的實施意見。實施企業管理能力提升工程、工業互聯網產業培育工程、新型智慧園區工程和物聯網產業推進工程。(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牽頭負責)
加快培育發展數字經濟。編制四川省數字經濟發展方案,爭創國家數字經濟示范區。深入實施寬帶中國戰略,形成全國領先的萬物互聯、泛在感知、空天一體的智能化數字經濟基礎設施。逐步突破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5G)、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機器人、無人機、車聯網、能源互聯網等關鍵技術,構建數字經濟技術體系。加快發展信息安全高端成長型產業,強化在線服務的安全性,打造電子信息萬億產業,形成數字經濟核心支撐。打造數字化服務平臺,實施工業、農業、服務業和公共服務數字化升級工程,實現數字技術深度應用、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發展改革委、科技廳、農業廳、商務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推動傳統產業技術升級改造。進一步加強對傳統產業技術升級、產業轉型升級和消費需求升級的趨勢性、前瞻性、戰略性研究,結合我省產業基礎、資源條件和產業技術升級,編制技術改造升級重點領域導向目錄(投資指南),加大對企業技術改造和轉型升級重點項目的支持力度,激發企業對接市場需求自主升級改造的動力,引導社會資金和要素資源投向。(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發展改革委、財政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加快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利用新技術提升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水平,推動農業與休閑旅游、教育文化、健康養生、森林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加快構建現代工農復合型循環經濟產業體系。開展現代農業產業基地景區化建設,建設一批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先導區和現代農業產業融合示范園區。建立農副產品、農資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和林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立健全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臺,并與國家相應平臺有效對接。鼓勵基層農技推廣人員與新型經營主體合作,建立農科教、產學研一體化的農技服務和推廣聯盟。(省發展改革委、農業廳、林業廳、商務廳牽頭負責)
推進服務業創新轉型升級。發展服務業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新載體、新制度,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加快成都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建設。建設跨行業、跨區域的物流信息服務平臺,提升倉儲智能化水平和冷鏈物流服務水平,發展物流新模式。大力發展以數字內容、音樂產業、創意設計、文化貿易為重點的文化產業。推動文化創意產業與科技、旅游、生態、農業等融合發展,實施龍頭引領、項目帶動、產業集聚發展戰略,創新文化內容供給,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擴大文化消費需求,提升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水平。推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深度融合,支持全媒體制播云、廣電視聽云等平臺建設,培育一批有影響力的新型媒體集團。鼓勵實體零售業利用互聯網技術推進實體店數字化、體驗化、智能化互動服務功能。鼓勵生活服務企業創新應用移動互聯網、地理位置服務、大數據等信息技術開展線上線下融合,培植基于互聯網的新業態。(省發展改革委、科技廳、商務廳、文化廳、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省旅游發展委、成都海關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強化統籌協調保障有力的新支撐
(十四)構建統籌協調的組織支撐。
強化統籌協調和系統謀劃。優化新產業新業態的行業管理和產業發展資源配置,健全新興經濟領域協調機制,強化新興經濟領域的統籌協調,加強立法、執法和產業發展等職能的銜接。(省發展改革委、省編辦牽頭負責)
協同推進相關工作。各地、各部門要構建網絡化、多渠道、互動式的新動能發展瓶頸問題收集反饋機制,加強對涉及本地區、本領域的新動能發展問題的研究,并根據企業發展不同階段和困難,因地制宜研究解決涉及的政策問題。強化培育新動能相關改革試點評估評價和政策措施實施情況的監督檢查。加強輿論宣傳,營造健康環境。(省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方面牽頭負責)
(十五)完善采購等支持新技術應用的政策措施。
強化政府采購支持創新的機制。制定符合有關法律和國際規則的創新產品和服務采購支持政策,建立創新產品遠期約定政府購買制度。擴大對中小企業新產品、新技術、新服務的采購比例。貫徹落實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機制,對獲得國家首臺(套)保費補助的企業按規定再給予省級補助,通過財政資金杠桿作用、利用保險功能為企業建立重大技術裝備風險分擔機制。(財政廳牽頭負責)
在政府部門和國有企業招投標活動中,不得以企業經營年限、注冊資金等資質要求變相歧視新創辦企業,逐步加大對新創辦企業的支持。(省發展改革委牽頭負責)
健全優先應用新技術新產品的支持機制。深化醫療保險支付方式改革,堅持以醫療保險基金總額預算為基礎,全面推行按病種付費、按床日付費等復合付費方式。對我省創制的重大新藥及時評審和遴選,按規定及時納入醫療保障支付相關藥品目錄。進一步完善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大力發展商業醫療保險。開展省級重大技術裝備首臺(套)、新材料首批次、軟件首版次認定,對已認定首臺(套)、首批次、首版次產品投保綜合險的給予保費補助,并根據年度推廣應用情況予以獎勵。創新方式支持我省有競爭力的新技術、新產品“走出去”,監督保險機構做好大型成套設備出口和境外工程承包企業的保險服務。支持創建國家知名品牌示范區及相關地方品牌,支持相關企業和產品申報四川名牌和中國質量獎、天府質量獎。建立全面接納高比例新能源電力的新型電力系統,出臺保障性收購管理細則。(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委、財政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商務廳、省質監局、省能源局、四川銀監局、四川保監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六)優化金融支持體系。
充分發揮政府各類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和產業投資基金作用,對符合投向的新興經濟領域創新型企業給予支持。培育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支持新興經濟領域企業改制,登陸主板、中小板、創業板,到成都(川藏)股權交易中心、“新三板”掛牌,按規定對股權融資企業獎勵、對債券融資企業貼息。推進成都高新區、綿陽市國家級科技和金融結合試點地區建設,推進科技支行建設,鼓勵開展科技信貸,爭取投貸聯動試點,運用股權出質、動產質押、商標質押等方式,加大對新興經濟領域市場主體融資幫扶力度。支持依法設立小額貸款公司、企業集團財務公司、金融租賃公司和融資性擔保公司,探索設立現代科技投資公司。健全知識產權質押登記公示系統,探索建立無形資產轉讓交易平臺。(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科技廳、財政廳、省工商局、省金融工作局、省知識產權局、人行成都分行、四川銀監局、四川證監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七)完善統計調查支撐機制。
貫徹實施2017年版《國民經濟行業分類》及有關分類標準,建立完善新興經濟領域市場主體統計調查和監測分析制度,積極推進新興經濟統計調查工作,強化新興經濟統計數據搜集、處理、發布和共享工作。打造跟蹤分析新興經濟領域運行的統一數據平臺,及時反映新興經濟發展動向。建立新興經濟活動核算體系和方法,科學測算評估其在社會、經濟等方面的貢獻。構建反映新興經濟活動的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并擇時發布新興經濟活動發展指數,提供趨勢性數據和預警分析支撐。(省統計局牽頭)
各市(州)、各部門要充分認識加快培育壯大經濟發展新動能的重要性、緊迫性和艱巨性,按照國辦發〔2017〕4號和本工作方案要求,根據部門職責和工作分工,做到履職擔當、主動作為、聯動配合,努力共建有利于激發我省市場活力和動力、加快新舊動能接續轉換的良好制度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