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關于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四川的決定
作者:
來源:
四川建設網
發布時間:
2016-08-26
為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關于綠色發展的新理念新戰略新部署,中共四川省委十屆八次全體會議深入研究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四川的一系列重大問題,作出如下決定。
一、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把握推進綠色發展的總體要求
(一)重大意義。綠色是生命的象征、是大自然的底色、是現代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推進綠色發展,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站在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高度,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更加突出位置,鮮明提出綠色發展理念,繪就了建設美麗中國的宏偉藍圖。省委、省政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堅持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目標不動搖,堅定促進轉型發展,堅決淘汰落后產能,堅決守護綠水青山,在推進綠色發展、改善生態環境上取得了重要成效。但是,我省生態環境狀況仍面臨嚴峻形勢,大氣、水、土壤等環境污染問題突出,部分地區生態脆弱,自然災害頻發,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節能減排降碳任務艱巨,生態文明體制機制不夠完善,全社會生態、環保、節約意識還不夠強,樹立和落實綠色發展理念、推動發展方式轉變已成為刻不容緩的重大歷史任務。
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四川,是落實“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踐行新發展理念的重大舉措,是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加快轉型發展的時代要求,是滿足全省人民對良好生態環境新期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責任擔當,是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戰略使命。必須充分認識推進綠色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以對腳下這片土地負責、對人民和歷史負責的態度,堅定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努力開創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新局面。
(二)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貫徹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貫徹國家《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把推進綠色發展融入實施“三大發展戰略”、推進“兩個跨越”的各方面和全過程,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綠色化,開展大規模綠化全川行動,打好環境污染防治攻堅戰,構建適應綠色發展的空間體系、產業體系、城鄉體系和制度體系,加快建設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的美麗四川。
綠色發展理念,核心是重構發展與資源環境的關系、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問題,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進共榮共發展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行為規范以及價值觀念的總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是不可分割、不可相互替代的整體,必須一體堅持、一體貫徹,統籌謀劃、同步推進,做到相互貫通、相互促進。推進綠色發展要把握以下基本原則:
——堅持生態優先、保護環境。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決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一地的經濟增長,促進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相協調。
——堅持創新驅動、轉型發展。以科技創新為重點推動全面創新,以綠色發展倒逼產業轉型升級,以產業結構優化促進資源利用方式轉變,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
——堅持發揮優勢、做強產業。抓住綠色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的重大機遇,把良好的生態優勢轉化為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游等產業發展優勢,實現綠色富省、綠色惠民。
——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合作。著力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主動順應和融入綠色發展開放合作大勢,加快形成源頭嚴防、過程嚴管、損害嚴懲、責任追究的綜合治理體系,構建有利于綠色發展的市場化、法治化、制度化環境。
——堅持全民參與、共建共享。培育生態文化,倡導綠色生活方式,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質量的增長點,共同建設生態文明美麗家園。
(三)主要目標。到2020年,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方式基本形成。
——發展空間格局更加優化。全省五大經濟區、四大城市群區域發展空間布局基本形成,重要流域成為全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先行區。城鄉建設空間體系更加平衡適宜,生活空間和生態用地明顯增加,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優化提升。
——環境質量全面提升。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取得階段性成果,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明顯減少,全省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比2015年下降20%以上,地表水優良水質斷面比例達到82%以上,飲用水安全水平持續提升,環境風險得到有效控制。
——自然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明顯增強?!八膮^八帶多點”的生態安全格局基本形成。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40%,國土綠化覆蓋率達到70%,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85%,城市綠地率達到38%,土地荒漠化、濕地退化和水土流失有效遏制,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更加顯著,生態系統穩定性增強,生態產品供給能力明顯提高。
——經濟綠色化程度大幅提高。綠色低碳產業體系初步建立,戰略性新興產業、高端成長型產業和新興先導型服務業比重明顯提高,生態旅游競爭優勢明顯增強。重點行業單位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水平持續下降。
——城鄉生活環境顯著優化。城鄉規劃更加符合綠色發展要求,城鎮和鄉村建設充分體現歷史記憶、文化脈絡、地域風貌、民族特色和綠色生態,城鄉居民生活環境更加優美。
——綠色發展體制機制基本建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取得突破進展,生態環境地方性法規、規章、標準和技術規范體系基本形成。生態文明主流價值觀在全社會得到推行,綠色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逐步成為社會風尚。
二、構建綠色發展空間體系,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
國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整體謀劃國土空間開發,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科學合理布局和整治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
(四)完善區域發展空間布局。深入實施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戰略,加快成都平原、川南、川東北、攀西和川西北五大經濟區建設,塑造主體功能約束有效、資源環境可承載、發展可持續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推動成都平原經濟區特別是成都、天府新區領先發展,突出創新驅動和全方位對外開放,培育高端成長型產業和新興先導型服務業,加快培育新興增長極,加快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加快打造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先導區、現代高端產業集聚區和內陸開放前沿區。加快川南經濟區一體化發展,大力發展臨港經濟和通道經濟,發展節能環保裝備制造、頁巖氣開發利用、再生資源綜合利用等新興產業,建設長江經濟帶(上游)綠色發展先行區。加快培育壯大川東北經濟區,依托天然氣、農產品等優勢資源發展特色產業,建設川渝陜甘結合部區域經濟中心。推動攀西經濟區加強戰略資源開發,建設國家級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推動川西北生態經濟區走依托生態優勢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特色之路,建設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
編制我省落實《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的實施規劃,貫徹執行“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重要要求,形成生態優美、交通通暢、經濟協調、市場統一、機制科學的長江上游沿江經濟帶。突出生態環境保護優先,規劃實施一批沿江重大生態修復項目,推動流域協同治理,建設沿江綠色生態廊道。正確處理江岸水陸關系、干流支流關系和上下游關系,優化沿江城市和產業布局,優先發展低污染、高效益替代產業,構建沿江綠色發展軸。支持嘉陵江流域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推進建設銜接高效、安全便捷、綠色低碳的沿江綜合立體交通走廊,推動上下游地區互動協調發展。
(五)全面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明確各地主體功能定位,完善開發政策,控制開發強度,規范開發秩序。重點開發區加快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進程,農產品主產區以提高農產品生產能力為重點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重點生態功能區突出保護修復生態環境和提供生態產品。各級各類自然文化資源保護區的核心區、緩沖區及其他需要保護的特殊區域,嚴格依法禁止開發。認真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布局,加快形成以“一軸三帶、四群一區”為主體的城鎮化發展格局,構建以盆地中部平原淺丘區、川南低中山區、盆地東部丘陵低山區、盆地西緣山區和安寧河流域五大農產品主產區為主體的農業發展格局,構建以川西北草原濕地、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樣性、秦巴生物多樣性、大小涼山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樣性四大生態功能區為重點,以長江、金沙江、嘉陵江、岷江—大渡河、沱江及其主要支流雅礱江、涪江、渠江八大流域水土保持帶為骨架,以世界遺產地、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和風景名勝區等典型生態系統為重要組成的“四區八帶多點”生態安全格局。
(六)實行差別化區域發展政策。根據不同區域主體功能定位,健全差別化的規劃引導、財政扶持、產業布局、土地整理、資源配置、環境保護、考核評估等政策措施,推動形成區域發展特色化、資源配置最優化、整體功能最大化的良好態勢。全面落實《四川省縣域經濟發展考核辦法》,取消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和生態脆弱的貧困縣地區生產總值及增速、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及增速的考核,增加綠色發展相關指標的考核。支持重點生態功能區以“飛地”園區形式在區域外發展工業,加大對重點生態功能區的轉移支付力度。大力推進秦巴山區、烏蒙山區、大小涼山彝區和高原藏區生態扶貧,實施生態環境休養和修復工程,合理開發利用生態資源,開展生態脆弱敏感地區移民搬遷,加快脫貧奔康進程。
(七)強化國土空間治理。以市縣級行政區為單元,探索建立以空間規劃為基礎、以“城市開發邊界、永久基本農田和生態保護紅線”為底線、以用途管制為主要手段的空間治理體系。加強省級空間規劃研究,以主體功能區規劃為基礎統籌各類空間性規劃。推動市縣“多規合一”,探索統一編制市縣空間規劃。根據主體功能定位和國土空間分析評價,科學劃定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逐步形成一個市縣一個規劃、一張藍圖。建立健全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制度,將用途管制擴大到所有自然生態空間,強化政府空間管控能力。
(八)嚴守資源環境生態紅線。嚴守資源消耗上限,實行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落實用水總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管理,以水定產、以水定城、以水定地。強化基本農田保護。嚴守環境質量底線,將環境質量“只能更好、不能變壞”作為黨委、政府環保責任紅線,實施重點控制區大氣污染物和重點流域水污染物排放限值管理,科學合理確定不同地區污染物排放總量。在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脆弱區和敏感區等區域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嚴格自然生態空間征(占)用管理,確保生態功能不降低、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實行動態評估退出制度,建立不符合生態保護要求的企業有序退出機制。
三、開展大規模綠化全川行動,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
四川是長江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必須樹立“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把保護修復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以大規模綠化全川行動為重點,全面增強自然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為保護長江母親河、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作出更大貢獻。
(九)扎實推進造林增綠。以川滇、秦巴、大小涼山等重點生態功能區為主戰場,加快實現宜林荒山、荒坡、荒丘、荒灘造林全覆蓋。實施環成都平原生態帶建設工程,連片營造兼具生態和經濟效益的生態景觀林、特色經果林、速生豐產林、珍貴用材林。實施長江防護林工程,在干流和重要支流建設一批基干防護林帶和林水相依景觀帶。以88個貧困縣為重點,穩步推進新一輪退耕還林。加快盆地中部丘陵區攻堅造林,推進農田林網建設,加強飲用水源地、湖庫周邊和消落帶、河渠沿線綠化。支持利用工礦廢棄地、污染土地和其他不適宜耕作土地造林。積極營造碳匯林、血防林、風景林和國防林。探索建立省級綠化公益基金,支持金融機構依法開展造林信貸擔保業務。
大力推進身邊增綠。全面綠化高速公路、鐵路、國省縣道沿線及其可視范圍內的裸露土地,重點打造旅游線路、進出通道、互通立交、機場、車站、港口等區域綠化景觀,加快建設多彩通道。實施森林進城圍城,開展森林城市、園林城市、森林小鎮創建活動,建設成都平原、川南、川東北、攀西四大森林城市群。推進城區見縫插綠、立體增綠,新建城區要留足生態用地并同步綠化??h城以上城區或城郊,原則上應建立供市民休閑游憩的森林公園或濕地公園。開展“百萬農戶種千萬棵樹”活動,加強村社進出道路、集中居住點、房前屋后、休閑地綠化。
堅持適地適樹,強化造林綠化種苗保障,大力推廣使用良種,嚴禁“一夜成林”“亂引濫繁”和盲目跟風改換 樹種。
(十)加強森林資源保護和合理利用。深入推進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全面禁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實現天然林管護全覆蓋。嚴格林地用途管制和定額管理。逐步提高公益林生態補償標準。建立國有天然林總量管控制度,完善集體林公共管護制度。加強古樹名木保護,嚴禁移植天然大樹進城。全面落實保護森林資源任期目標責任制,建立森林面積、森林蓄積“雙增長”監測體系。推進森林管理綜合執法改革,依法打擊破壞森林資源的違法犯罪行為。
實施森林質量提升工程,規范改造低產低效林,有序改造退化防護林,推進林地立體復合經營。加強森林分類管理,嚴格保護公益林,集約經營商品林,實行總量和強度雙控的采伐制度。以鄉土大徑級材和珍貴用材為主體,加快建設國家木材戰略儲備基地。加強森林火災和有害生物防控體系建設,完善森林保險制度。
(十一)推進江河濕地修復治理。發揮濕地作為“地球之腎”功能,全面保護所有自然濕地,開發提升人工濕地生態功能。實施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重點保護和建設若爾蓋濕地、石渠濕地、鹽源瀘沽湖、西昌邛海、遂寧觀音湖、眉山東坡湖、雅安漢源湖、瀘州長江濕地公園等一批示范基地。開展退耕還濕、退養還灘、生態補水,穩定和擴大濕地面積。
完善濕地保護網絡,依托河流、湖泊、沼澤灘涂、庫塘等濕地資源,劃建一批濕地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和濕地保護小區。城鎮規劃區內濕地納入城鎮綠線保護范圍,生態功能突出的典型濕地納入省重要濕地名錄。積極申報國際重要濕地、國家重要濕地。探索開展濕地生態補償試點。
加強水生態保護,系統實施江河流域整治和生態修復工程,連通江河湖庫水系,維持水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加強長江生態系統修復和綜合治理。以小流域為單元,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結合,推進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原則上禁止新建中小河流引水式水電站,積極修復遭受嚴重破壞河流的自然生態。實施水庫、湖泊“清水工程”。樹立生態修復增水意識,強化江河源頭、水源涵養區和重要水源地保護,維護江河生態健康。保護都江堰灌區耕地、森林和水質水量。
(十二)加強草原生態保護建設。實行基本草原保護制度,加快劃定和保護基本草原,健全草原生態保護獎補機制。規范草原征(占)用審核審批,嚴格控制草原非牧使用,確?;静菰娣e不減少、質量不下降、用途不改變。開展若爾蓋等國家草原公園建設試點。
實施退牧還草、草原鼠蟲害防治等重點工程,加強退化草原、鼠荒地治理,開展休牧、劃區輪牧圍欄、退化草地改良、人工飼草地、牲畜棚圈等建設,有效遏制草原退化。完善草場承包經營制度。
開展草牧業試驗試點,實施南方現代草地畜牧業推進行動,合理發展草食畜牧業??茖W推進人工飼草地建設,加強退化草地人工改良,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發展節水灌溉人工草地。支持高原藏區牧區與農區互動發展畜牧業,提高畜牧業發展水平。
(十三)加強脆弱地區生態治理。實施川西藏區沙化土地治理工程,加強科技攻關和治理模式創新,有效遏制川西藏區土地沙化趨勢。建立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制度,轉變沙區生產生活方式,合理發展生態產業。加強涼山、宜賓、瀘州等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有效提升林草植被蓋度。以金沙江、岷江—大渡河、赤水河干熱干旱河谷為重點,開展干旱半干旱地區植被恢復試點。
完善“誰破壞誰治理、誰受益誰補償”責任機制,同步推進道路、水電、建筑等工程創面植被恢復,加強礦區廢棄地、尾礦壩生態治理。增強災害預警能力,加強對地質災害高發易發區域的綜合治理、對生態脆弱區重大地質災害點的工程治理,有序推進災區生態修復。
(十四)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實施野生動物保護工程,推進瀕危動物棲息地、基因交流走廊帶保護修復和野化放歸基地建設。加強珍稀植物拯救性保護,建立極小種群植物園和物種基因保存庫。
強化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及其制品的進出口管理,規范野生動植物繁育利用,有效防范物種資源喪失和外來有害物種入侵,嚴禁異地放生。加強典型生態系統和景觀多樣性保護,開展生物多樣性資源本底調查和評估,完善監測預警體系。
穩定和增加自然保護地面積,在長江干流、金沙江及長江一級支流等重要生態區域劃建一批自然保護小區。加快推進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以保護大熊貓野生種群和棲息地為核心,以創新生態保護管理體制機制為突破口,促進跨地區、跨部門管護資源有效整合,努力把大熊貓國家公園建成全球最為著名、最具影響的保護特有珍稀瀕危物種及其棲息地生態系統的國家公園。推進自然保護區建設標準化、管理信息化、經營規范化。
四、實施污染防治“三大戰役”,加快改善環境質量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以保障人民健康為目的,重拳出擊、鐵腕治污,集中打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堅戰,用5年時間基本解決突出環境污染問題,讓人民群眾呼吸上新鮮空氣、喝上干凈水、吃上放心食品,在優美的環境中工作生活。
(十五)打好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
建立健全“協同治污、聯合執法、應急聯動、公眾參與”的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實行空氣環境質量改善財政激勵機制,以成都平原、川南、川東北城市群為重點,持續開展大氣污染防治攻堅,確保尚未達標的地級城市空氣質量逐年改善、已達標的地級城市空氣質量持續優化。
實施減少工業污染物排放工程。加快火力發電、鋼鐵、有色、化工、水泥、建材等重點行業污染治理,推進燃煤電廠超低排放改造,推進城市主城區重污染企業環保搬遷、改造,大幅度削減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粉塵、揮發性有機物排放總量。
實施抑制城市揚塵工程。全面推行綠色施工,嚴格施工工地揚塵環境監管,強化城市道路揚塵防治措施,加強城市堆場揚塵綜合治理,推行建筑垃圾密閉運輸,綜合整治餐飲油煙污染。
實施壓減煤炭消費總量工程。大力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發展和鼓勵使用清潔能源,穩步推進“氣化全川、電能替代、清潔替代”,在縣級以上城市建成區推行煤改氣、煤改電工程,淘汰城市建成區10蒸噸以下燃煤鍋爐。
實施治理機動車船污染工程。實行“路、油、車”協同管理,加強對重污染車輛的路面通行管控,提升燃油品質,加速淘汰黃標車和重污染老舊車船,嚴格實行機動車綠標管理。
實施控制秸稈焚燒工程。劃定并嚴格監管秸稈禁燒區,完善市、縣、鄉、村四級秸稈禁燒責任體系,大力提高秸稈肥料化、飼料化、燃料化等資源化利用水平。
(十六)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堅戰。以強力控制和削減總磷、氨氮、化學需氧量污染物為主攻方向,以岷江、沱江和嘉陵江流域為重點整治區域,全面改善水環境質量。到2020年,城鄉生活污水處理規模達到1000萬噸/日,岷江、沱江、嘉陵江干流及其一級支流基本消除劣Ⅴ類水體,縣級以上飲用水源水質全面達標,市(州)政府所在地城市建成區全部消除黑臭水體。
實施嚴重污染水體整治工程。加強水質超標控制單元的流域污染防治,制定水環境質量限期達標方案并向社會公布。實施最嚴格水環境監管制度,制定岷江、沱江等流域水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標準,對府河、南河、釜溪河、思蒙河等嚴重污染水體實行掛牌整治。對安寧河流域等礦冶資源集中開發地區實施水體重金屬污染治理。開展城市黑臭水體排查,建立整治清單。加強嚴重污染水體江河湖庫調度管理,保障下游河流生態用水需求。
實施良好水體保護工程。加強達標水質的流域生態環境建設與水環境管理,重點保護嘉陵江、青衣江、紫坪鋪水庫、瀘沽湖等重點生態功能水體,在江河源頭區、水資源涵養區、水環境敏感區全面清理拆除排污工礦企業,嚴格控制開發建設活動,保持流域自然生態環境,確保水質穩中趨好。
實施水污染防治設施建設工程。加快城市和重點鄉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建設,推進設施提標升級改造,實現污水處理廠污泥的無害化、資源化處置。推進工業集聚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建設,實施重點行業“雙有”“雙超”企業強制清潔生產審核和達標行動。加強規?;笄蒺B殖污染治理設施建設。
實施飲用水環境安全保障工程。清理整治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違法排污口和設施,加強市(州)集中式飲用水備用水源、應急水源建設,提高農村飲水安全保障程度和質量,實行飲用水水源安全評估公布制度。
(十七)打好土壤污染防治攻堅戰。
認真落實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嚴控新增污染,逐步減少存量污染。到2020年,重點區域土壤污染加重趨勢得到有效遏制,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
實施土壤環境監測預警基礎工程。加強土壤環境質量監測,建立統一的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網絡,動態監控土壤環境質量。以農用地和重點行業企業用地為重點,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建立土壤環境基礎數據庫。
實施土壤污染分類管控工程。按照“優先保護、安全利用、嚴格管控”三個類別,對農用地分別采取相應管控措施,保障土壤環境安全。加強建設用地準入管理,將土壤環境質量作為用地和供地的必要條件,防范人居環境風險。對重金屬污染重點防控區企業實行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管理,嚴防礦產資源開發、涉重金屬行業、工業廢物處理和企業拆除活動污染土壤。
實施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工程。深入開展地力培肥及退化耕地治理,控制農業用水總量,實施化肥和農藥使用減量行動,提高秸稈、糞污、地膜等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水平,有效解決耕地“亞健康”問題。制定實施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規劃,全面整治歷史遺留尾礦庫、重金屬污染土地、危險固體廢物堆場、非正規垃圾填埋場。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和減量,加快城鄉生活垃圾處理及轉運設施建設。
(十八)加強環境風險防控。建立環境風險防控責任制,健全省、市、縣和企業環境風險防控體系。加快 建立環境風險預警機制,建設全省統一的涵蓋大氣、水、土壤、噪聲、輻射、自然生態等要素的生態環境質量監測網絡,開展重污染天氣預警預報。
加強環境風險隱患排查,定期評估沿江河湖庫工業企業、工業集聚區環境和健康風險,強化危險廢物、危險化學品、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質等重點領域環境風險管控。加強核與輻射環境管理,強化高危放射源安全管控及放射性廢物收貯和運輸監管,確保輻射安全萬無一失。加強環境應急能力建設,妥善處置突發環境事件。健全污染物違法排放者對受害者進行賠償機制,逐步實現以賠代罰。
建立全省環保數據監測網絡,建設環保數據庫。加快建立“監管統一、執法嚴明、多方參與”的現代環境治理體系,著力解決環境監管職能交叉、權責不一致、污染防治能力薄弱等問題。嚴格落實環境保護黨政主體責任制度,落實省級環境保護督察制度,建立統一監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環保管理體制,建立科學公正的生態環境損害評估制度,構建政府、企業、社會多元共治的環境治理格局。強化規劃環評,統籌環境保護建設績效評估。推進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改革,整合環保機構隊伍,確保環境監管的統一性、權威性和有效性。加強環保行政執法和刑事執法力量建設,提升專業化、規范化水平。
五、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加快產業轉型升級
圍繞推進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做好增強新動能加法和淘汰落后產能減法,建設先進制造業強省、清潔能源示范省和綠色經濟強省。
(十九)加快產業優化升級。加快推動生產方式綠色化,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結構,不斷提高生產過程與環境相容程度,有效降低發展的資源環境代價,走出一條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改善共贏之路。
促進工業提質增效。實施《中國制造2025四川行動計劃》,以高端成長型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引領,加快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航空航天、先進電力裝備、智能制造裝備、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環保、油氣鉆采及海洋工程裝備、新能源汽車、新材料、醫藥和高性能醫療設備等先進制造業。開展以智能制造、綠色制造和“四基”能力提升為重點的技術改造,推動七大優勢產業邁上中高端。開展質量品牌提升行動和質量對標提升行動,嚴格執行生產、包裝、儲藏、運輸、銷售等環節的國家強制標準,加快“四川產品”向“四川品牌”轉變。構建綠色制造體系,推行“源頭減量、過程控制、縱向延伸、橫向耦合、末端再生”的綠色生產方式,建設綠色工廠,發展綠色園區,打造綠色供應鏈,探索開展綠色評價,實現生產低碳化、循環化和集約化。推動產能過剩行業企業實施兼并重組、產能轉移、轉產升級,遏制低端產能盲目擴張和低水平重復建設。強化工業安全生產,防范重特大事故發生。
提高服務業綠色低碳發展水平。優先發展電子商務、現代物流、現代金融、科技服務、養老健康等新興先導型服務業。加快發展研發設計、技術孵化、檢驗檢測、商務咨詢、軟件外包等生產性服務業,促進服務型制造業發展。實施“互聯網+服務”,發展生態環境修復、碳資產管理、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等新興服務業。加大傳統服務業改造提升力度,推進零售批發、物流、餐飲住宿等傳統服務業主體生態化、服務過程清潔化、消費模式綠色化。
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著力轉變農業經營方式、生產方式、資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大力發展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增加綠色、有機、安全農產品供給。積極發展現代農業示范區,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品種結構、品質結構和產品層次,提高農業發展質量。發展特色效益農業,做大果蔬、茶葉、木竹、中藥材、草食牲畜、淡水養殖等產業。大力推行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和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培育特色農產品品牌。切實保障食品安全,建設安全環境、清潔生產、生態儲運全覆蓋的食品安全體系,推廣農業面源污染、重金屬污染防治的低成本技術和模式,發展全產業鏈食品安全保障技術、質量安全控制技術和安全溯源技術,加大執法監管力度,讓人民群眾吃得放心。
(二十)做強做大綠色低碳產業。加快發展清潔能源產業,積極創建國家清潔能源示范省。堅持科學開發與保護生態相結合,推進國家規劃的“三江”水電開發,加快川東北、川中、川西等特大型、大型氣田勘探開發,有序推進長寧—威遠、富順—永川等重點區塊頁巖氣勘探開發。支持攀西、川西北等地區科學有序發展風電、太陽能光伏發電等新能源。因地制宜發展生物質能源。創新清潔能源建設管理機制,加強流域水電綜合管理,積極推進電力、油氣等體制改革,擴大直購電、直供氣等試點范圍,有效消納富余水電和留存電量,促進就地就近轉化利用。
加快發展節能環保裝備產業。實施節能環保重大技術裝備產業化工程,加快在高效節能、工業固廢綜合利用、余能循環利用、超低排放燃煤發電等領域突破關鍵技術,形成成套解決方案和裝備保障能力。加快發展能源裝備產業,推進先進核電、大容量高參數煤電、大型水電和新能源發電設備、重油電站、燃氣發電機組等能源裝備領域技術攻關、試驗示范和應用推廣。支持成都、德陽、綿陽、自貢、宜賓等地建設節能環保、清潔能源裝備研制基地。推行能效標識制度和節能低碳產品認證,打造綠色低碳產品知名品牌。
實施“綠色四川”旅游行動計劃。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明確旅游控制開發和嚴格生態保護的區域范圍。完善九環線、成樂環線、大熊貓生態文化、蜀道三國文化、茶馬古道文化、川江水上旅游、攀西康養旅游、“長征豐碑”紅色旅游、光霧山—諾水河、地震災區重建新貌等精品旅游線路,提升大成都、大九寨、大峨眉、大香格里拉、川藏線、攀西、大巴山、蜀道、川南等旅游目的地國際化水平,做響大熊貓、森林、濕地、鄉村、陽光康養、戶外體育等生態旅游品牌,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打造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抓住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建設機遇,規劃建設“兩湖一山”國際旅游度假區。實施藏區、彝區全域旅游戰略。推進川滇藏、川陜甘、川渝黔等區域旅游合作發展。積極推進蜀道申報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工作。培育旅游新業態,建設綠色酒店、綠色景區,發展綠色旅游商品。
把文化產業培育成為重要支柱產業。推動傳統文化產業轉型升級,加快發展新興文化產業,促進文化與旅游、科技、生態、體育等深度融合,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做強做大骨干文化企業,支持民營和小微文化企業發展。實施巴蜀文化品牌工程、巴蜀文化名家培養工程、巴蜀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工程。建好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等重點文化產業帶。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加強文化市場監管。
(二十一)加強資源綜合循環利用。實施循環發展引領行動計劃,推行企業循環式生產、園區循環式發展、產業循環式組合,加強企業微循環、園區中循環、社會大循環的聯通互動,提高全社會資源產出率。推進工業園區循環化改造,加大尾礦、工業廢渣、礦井水等大宗工業“三廢”和余熱、余壓綜合利用,推進冷、熱、電三聯供的分布式能源建設。推動農業生產資源利用節約化、生產過程清潔化、廢物處理資源化和無害化、產業鏈接循環化,形成多業共生的循環型農業生產方式。加強生產和生活系統循環鏈接,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加快“城市礦產”、生活垃圾、餐廚廢棄物、建筑廢棄物、污泥等資源開發利用。發展再制造和再生利用產品。
(二十二)推進節能減排降碳。開展能效領跑者引領行動,推進重大節能環保、資源綜合利用、再制造、低碳技術應用示范和大規模技術改造,實施工業節能節水、清潔生產、循環利用、城鎮化節能示范、煤炭消費減量替代等重點節能減排工程。深入實施萬家企業節能低碳行動,推進低碳城市、低碳園區、低碳企業、低碳產品試點示范。探索開展綠色評價。加強公共機構節約能源資源工作,開展節約型公共機構示范創建活動。
六、構建新型城鄉體系,創造美好生活環境
樹立“以人為本、尊重自然、綠色低碳、傳承歷史”理念,把創造優良人居環境作為中心目標,把綠色發展要求貫穿于城鄉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使城鎮再現綠水青山、農村展現田園風光,建設和諧宜居、各具特色的現代化城鎮和鄉村,讓人民群眾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二十三)優化城鎮規劃設計。尊重城市發展規律,更新城市規劃建設理念,以“創新、綠色、智慧、人文”為方向,統籌空間、規模、產業三大結構,統籌生產、生活、生態三大布局,統籌規劃、建設、管理三大環節,大力提高城市發展的宜居性、持續性。依托現有山體水系、森林與濕地、氣象條件等,科學布局各類空間,合理確定城市形態,保持各具特色的城市風貌,盡量減少對自然環境的干擾和損害。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準確定位城市功能,科學確定城市終極規模,劃定城市開發邊界。優化建設用地結構,增加生活與生態用地比例。
落實《四川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加快發展成都平原、川南、川東北、攀西四大城市群,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構建區域聯動、結構合理、集約高效、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格局。認真落實國家《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促進川渝毗鄰地區合作發展,共同打造引領西部開發開放的國家級城市群。
(二十四)加快建設美麗城鎮。推動城鎮內涵提升式發展,科學確定開發強度,提高城鎮土地利用效率,適度增加建成區人口密度,提升城鎮發展質量。
建設生態城鎮。依托我省多數城鎮依山傍水的地貌和環境特征,統籌城鎮與山水林湖布局,合理規劃城鎮綠地系統,推動濕地公園、山體公園、綠廊綠道等具有地域景觀文化特色的山水園林建設,劃定并強化城鎮綠線管制,使城鎮成為山清水秀美麗之地。突出小城鎮的鮮明特征,打造具有地理、生態、產業特色的小城鎮。重視解決城鎮噪音、光污染等問題,創造寧靜生活空間。開展美化綠化行動,建設一批美麗社區、美麗校園、美麗企業等,增加城鎮“綠色細胞”。
推廣綠色建筑。貫徹“適用、經濟、綠色、美觀”的建筑方針,突出建筑使用功能,防止片面追求建筑外觀形象,防止貪大、媚洋、求怪。推廣綠色建材應用,提高建筑節能標準。推廣裝配式建筑,推進建筑產業現代化。
發展綠色交通。統籌鐵路、公路、航空、水運、管道建設,著力構建綠色、低碳、便捷和網絡化、標準化、智能化的綜合立體交通系統。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因地制宜發展軌道交通,推廣使用新能源汽車,鼓勵自行車等綠色出行。
完善市政設施。嚴格按照國家標準,提高城鎮供排水、防澇、雨水收集與利用、供氣、綜合管廊、市容環衛等設施建設水平,合理布局建設消防、人防設施和防災避險場所。支持開展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和地下綜合管廊建設試點。配套完善中小學、幼兒園、超市、菜市、停車場、公共廁所及養老、醫療、文化、體育等服務設施,加快農產品批發市場、物流配送網點建設,形成便捷的社區生活服務圈。
傳承歷史文脈。科學實施城市修補和有機更新,加強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筑、歷史文化景觀的保護利用。做好風景名勝區、綠地濕地、自然與文化遺產地規劃與城鎮規劃的銜接,實現景城協調發展。
(二十五)加快建設美麗鄉村。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對新村聚居點、舊村落和傳統村落進行整體規劃和統籌布局。堅持新建、改造、保護相結合,重視舊村改造和傳統村落保護利用,保留鄉土味道。加強村莊規劃與設計,嚴格控制農村建設用地,慎砍樹、禁挖山、不填湖、少拆房,形成依山就勢、錯落有致的村落格局,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嚴格村鎮規劃管控,規范農村建房行為,推行農村住房建設標準。
按照“小規模、組團式、微田園、生態化”要求,突出地域特色和民族風格,建設彝家新寨、藏區新居、巴山新居、烏蒙新村,建設“業興、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麗新村。同步推進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推進建庭院、建入戶路、建沼氣池和改水、改廚、改廁、改圈“三建四改”,推進農村能源清潔化,整治河渠溝塘,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深化文明村鎮創建,讓群眾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
七、構建綠色發展制度體系,強化建設美麗四川制度保障
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創新和完善綠色發展制度機制,引導、規范和約束各類開發、利用、保護自然資源的行為。
(二十六)加強依法治理。全面落實土地管理法、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節約能源法、循環經濟促進法、礦產資源法、森林法、草原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等相關法律。完善地方性法規、單行條例和政府規章,加快自然資源資產產權、應對氣候變化、環境污染防治、資源有償使用、土壤保護、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等地方立法,全面清理現行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中與推進綠色發展不相適應的內容,有序推進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立改廢”。嚴格依法行政,嚴禁不符合生態環境法規政策的開發活動。針對違規排污、破壞生態環境等突出問題,深入開展“清水藍天”行動,加強聯合執法、綜合執法,形成執法合力。充分發揮司法保障作用,健全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的銜接機制,強化案件移送和立案監督,依法嚴厲懲處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等違法犯罪活動。
(二十七)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鼓勵各類投資進入綠色產業市場,創新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開展環境治理與生態保護項目的機制。積極培育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服務業等市場主體,支持開展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放寬市政公用行業特許經營。建立健全環境資源初始分配制度和交易市場,加強環境資源交易平臺建設。開展用能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試點,推廣合同能源管理。推動建立碳匯經營交易市場,加快建設西部碳排放權交易中心和全國碳市場能力建設(成都)中心,開展碳排放權配額和自愿減排項目交易。支持市(州)、縣(市、區)推出減排項目,參與碳匯交易。完善排污權核定制度,加強排污權交易平臺建設,建立以企業為單元進行總量控制和排污權交易的機制。探索流域上下游、地區間、行業間、用戶間的水權交易。加強企業環境誠信體系建設,建立多部門、多領域、跨區域環境保護失信聯合懲戒機制,有效提高企業環境誠信意識。
(二十八)建立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創新自然資源全民所有權和集體所有權的實現形式,推動所有權和使用權相分離,依法適度擴大使用權的出讓、轉讓、出租、抵押、擔保、入股等權能。深化產權和定價方式改革,加快建立靈活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和環境損害成本的資源性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建立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提高資源價格形成市場化程度。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轉換國有林場和林區經營機制。
(二十九)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建立生態補償標準體系,逐步在森林、草原、濕地、水資源、礦產資源、漁業資源和重點流域、重點生態功能區等開展試點探索,形成生態損害者賠償、受益者付費、保護者得到合理補償的運行機制。歸并和規范現有生態保護補償方式,爭取水電、油氣資源開發按比例留存進行補償。加大對重點生態功能區縣轉移支付力度,完善生態保護成效與資金分配掛鉤的激勵約束機制。探索建立以政府、社會、國際合作為主的生態補償體系。探索建立地區間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引導生態受益地區與保護地區之間、流域上下游地區之間,通過資金補助、對口協作、產業轉移、人才培訓、共建園區等方式實施補償。探索實行耕地、草原、河湖休養生息制度。
(三十)健全監督考核及責任追究制度。完善綠色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增加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考核權重。建立地方黨委、政府領導班子成員生態文明建設“一崗雙責”制度。開展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和環境責任離任審計。完善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制度,對違背科學發展要求、造成資源環境生態嚴重破壞的,要記錄在案、嚴肅問責,已經調離的也要追責。
八、強化組織實施,確保推進綠色發展決策部署落實見效
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四川,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各級黨委、政府必須統一思想,加強統籌協調,增進全社會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思想共識和行動自覺,共同建設生態文明美麗家園。
(三十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級黨委、政府要對本地區推進綠色發展負總責,健全領導體制和工作推進機制,統籌謀劃,系統部署,扎實推進中央和省委決策部署落實。職能部門要強化大局意識、責任意識,認真研究制定實施方案,加強協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各級領導干部要牢固樹立正確的生態觀、發展觀、政績觀,帶頭落實綠色發展理念,徹底摒棄對傳統粗放增長方式的思維慣性和路徑依賴,把綠色發展理念轉化為作決策、抓工作、促發展的具體行動。加強干部人才培訓,把推進綠色發展作為黨校、行政院校、社會主義學院的重要教學培訓內容,組織開展專題培訓,大力提高各級干部推進綠色發展專業化能力。
(三十二)完善政策支持。推進激勵和約束并舉的制度創新,建立健全財稅、金融、產業等政策,形成促進綠色發展的利益導向機制。完善財稅政策,對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生態修復與建設、綠色科技創新等給予支持。探索構建綠色金融體系,完善綠色信貸制度,設立綠色發展基金,擴大綠色金融業務,支持企業發行綠色債券。擴大環境污染責任保險試點。實施促進綠色發展的產業政策,推行產業準入負面清單管理。
(三十三)強化科技支撐。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突出軍民深度融合發展特色,著力打通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通道,實現創新驅動轉型發展。優化支撐綠色產業體系的科技創新環境,建立符合綠色發展領域科研活動特點的管理制度和運行機制。支持企業開展綠色科技創新,發展壯大一批創新型企業。加強創新載體建設,建設一批國家級、省級綠色制造技術、節能環保工程技術、制造業創新中心(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和實驗基地。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加強新一代信息網絡技術、智能綠色制造技術、生態綠色高效安全的現代農業技術、安全清潔高效的現代能源技術、資源高效利用和生態環保技術、智慧城市和數字社會技術、先進有效和安全便捷的健康技術及支撐商業模式創新的現代服務技術等研發推廣。加強關鍵人才、領軍人才培養和使用,充分發揮高等學校、科研院所的作用,完善激勵機制,建設適應綠色發展需要的創新人才隊伍。
(三十四)擴大開放合作。加強國際合作,積極引進資金、先進技術裝備、專業人才、先進理念和管理經驗。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建設,重點在節能環保、先進制造、航空與燃機、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等領域促進合作交流。落實四川省、清華大學與華盛頓州、華盛頓大學“2+2”合作備忘錄,推動氣候智慧型/低碳城市建設和清潔能源產業發展。推動區域合作,建立橫向聯系機制,著力加強與沿長江?。ㄊ校﹨f同協作,共同研究解決生態環境保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綠色產業協同發展等問題,推動區域性生態環保規劃等落實,促進上下游協同發展、東中西互動發展。加強省級統籌協調,促進地區聯動合作,共同解決跨行政區域的流域治理、污染防治、生態建設等問題。
(三十五)培育生態文化。重視從娃娃和青少年抓起,從家庭學校教育抓起,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把綠色文化作為國民素質教育和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推進綠色發展理念進機關、進學校、進企業、進社區、進農村。建設一批綠色生態教育基地,加強資源環境國情和省情宣傳,普及生態文明法律法規和科學知識。組織開展世界地球日、世界環境日和全國節能宣傳周、全國低碳日等主題宣傳活動。
推動生活方式綠色化。把節約文化、環境道德納入社會運行的公序良俗,倡導文明、理性、節約的消費觀和生活理念,推動全民在衣食住行娛等方面加快向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轉變,抵制和反對各種形式的奢侈浪費。鼓勵購買節能環保產品,減少一次性用品使用,限制過度包裝。黨政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帶頭厲行節約,在餐飲企業、單位食堂、家庭全方位開展反食品浪費行動。
(三十六)動員全民參與。完善公眾參與決策制度,保障群眾知情權、監督權。支持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參與推動綠色發展,積極開展建言獻策,充分發揮民主監督作用。加強生態環保熱點問題輿論引導,重視發揮新聞媒體的監督和促進作用。鼓勵、引導民間環保組織有序參與,注重發揮生態文明志愿者的積極作用。堅持黨政軍民義務植樹,創新認捐認養等自愿盡責形式。構建全民參與的社會行動體系,推動形成綠色發展人人有責、人人參與、人人共享的良好社會風尚,讓建設美麗四川成為全省各族人民的自覺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