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與雅是公民道德的基本內涵
作者:
來源:
姚高才 仙桃市文博副研究員 中華孔子學會會員
發布時間:
2015-05-21
中華民族能有序地發展,除了政治和法律的作用外,還有道德觀念在起維系作用。政治與法規往往因改朝換代而更替,但道德觀念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傳承。近百年來,隨著封建社會的徹底崩潰,經濟浪潮的不斷侵襲,人的思想也發生了大變革,傳統的道德觀念受到沖擊,優良美德被淡化。
現在社會進入科學發展時期,一切事物逐漸回歸理性,新的道德觀念正在建立。孝與雅是傳統道德觀念之精華。孝者德也、雅者正也,孝雅當是公民道德的主要內容。
本文茲以一管之見,聊作交流。一、重視精神文明建設,群眾對孝行雅行應有充分的認識。黨中央在二十多年前就提出了精神文明建設,什么是精神文明,怎樣進行精神文明建設,一直處在探索之中。精神文明是相對物質文明而言,所指比較廣泛,具體建設是精神文明領域的系統工程。認識孝行、雅行,是精神文明建設中的一個項目。
孔子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孝就象天上的日月星辰,符合天道自然運行的常規,也象大地上的山川,有高下流通的準則,更符合人的樂善本性;實行孝道,既順和天地,也順乎人心。孝敬父母師長,本是天經地義的事。但在全面追求物質利益的現實社會里,許多人的思想行為幾乎步入歧途,有的人把父母當著使喚的對象、索取的對象、出氣的對象。有的對父母棄而不養、有的養而不敬、有的敬而不順。所謂行孝道,對父母既要尊敬,要贍養,更要安撫。那些不懂孝道的人應該接受孝的教育。國家頒布的《公民道德實施綱要》,雖沒明確提出“孝雅”二字,但也規定了家庭生活的行為準則:“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團結鄰里”。首先提出“尊老”。如何去尊老,就要懂得孝的真正含義。對父母要做到孝養、孝敬、孝順、孝安、孝諫,一個思想素質低下而不懂孝義的人,便無雅行可言,有的說話做事粗俗,或是違背禮節,有的口吐臟話、粗話,舉止行為粗陋不堪,如此既損個人形象,也有礙社會環境。作為一個公民,只要心向文明,就會朝雅的方向邁進。
我們的祖先歷來都很重視孝雅教育。道德及孝雅不屬國家政治法律的范疇,要靠文化傳統和民間正義來規范。現代社會雖說在努力尋求新道德的約束方式,倡導鄉規民約、行業守則,規章制度,但都缺乏監督機制和切實可行的措施,民約、守則、規章,似為一紙空文。過去當政者憑借族規宗法來約束人們的道德行為,建祠堂、修家譜、訂家規,追思祖宗功德,緬懷先輩業績,以激勵人心向善、人心向上。我們應重視歷史的經驗,對優良的傳統不妨試作“古為今用”。讓所有公民維護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象“道德綱要”所要求的那樣,人人做到“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二、加強政治文明建設,干部必須具備行孝重雅的品德。全國人民渴望政治文明,政治文明首先要求執政者有良好的道德素質。守孝道、重雅行是良好素質的具體表現。我國古代王朝曾以孝為標準選拔人才。
上古圣明舜帝,以大孝著稱,人皆向往。耕于歷山、陶于河濱、漁于雷澤,所到之處“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后得堯禪讓為帝。《史記·五帝本紀》周公制禮,孝昭天下,從此孝成為人品道德的重要內容。西漢時期,漢惠帝實行“孝弟力田”對于有孝名的人免去徭役。到漢武帝時,推行“舉孝廉”的人才選拔制度。每郡每次必薦一人,如“不舉孝、不奉昭、當以不敬論”。凡被推舉的孝廉,可在朝廷做官,甚至可任御史、尚書之職。《漢書·武帝紀》舉孝廉制度至唐代,延續了數百年。此后雖不是唯孝是舉,仍有許多帝王崇尚孝道。東晉南北朝,先后有七個皇帝以孝為帝名,并有三個皇帝以孝為年號,如:“孝建、孝昌、孝基等”,隨后仍有宋孝宗、明孝宗。當今社會,依然人人都是父母生,仍應講孝道,這既是家庭和睦的需要,更是社會文明的需要。無論身為一縣一市之官,一局一鎮之長,大小干部,都應懷有孝心。如果當官的不孝敬自己的父母,怎能為人民服務、為人民謀利益?又怎能構建和諧社會?“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做官就要做仁人,孝是仁人的根本。道德綱要中指出“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共產黨員和領導干部要加強道德修養用良好的道德形象取信于民。”
胡錦濤總書記也很重視人的品德與行為,他講的“八榮八恥”,對黨員干部提出更高道德要求。其中雖沒提到孝與雅,但黨員干部首先是公民,好公民必須具有孝雅素質。心里有孝雅,就如同胸中有陽光,既可照亮自己,又可照亮別人。孔子在《詩序》中說:“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謂之雅,雅者,正也”。談天下大事,形成天下良好風氣,這當然是雅。雅就是正,正確的語言,正確的行為。然而有部分黨員干部不孝不雅,不正之風到處可見。有的干部從早到晚陪車子、陪桌子、陪“老子”(長官),“公務”繁忙,連自己的老婆也無暇顧及,更何況孝敬父母,有的人表面上裝的孝道文雅,其實心中無孝理,懷中無雅意。主觀上無孝雅意識,客觀行為常常越軌。現在提高公民道德素質的同時,黨員干部應該加強自身道德修養,不管身處何時、何地,面對何人,都要做到“講禮儀、講禮節、講禮貌”,做一個行孝行雅的公民典范。三、培養學生的優良品質,學校應把孝雅教育作為必修課。
孔子是中國偉大的教育家,他曾說:“夫孝,德之本也。”(孝經·第一)教育就是為了培養品行兼優,德才俱備的人才。德是第一位,如果一個人有才無德,這個人對社會、對國家,不會有什么貢獻。只有德才俱備,才是有作為的人。衡量一個人的德行,首先觀其孝行,孝是德之本,有孝心,就會有良心,有感恩心,有責任心,有好的德行,這樣的人才會有利于社會,有益于人民。可是我們的教育,很長時間以來,只注重考分,升學率,教育部門與學校一個勁的鉆進了“唯分論”的死胡同,雖說近幾年許多有識之士,一次又一次指責這種不良傾向,國家教育部門也有意改變。如果根本的教育制度不改變,談道德素質教育,那只是紙上談兵,水中撈月。尤其在中學階段,雖說規定有素質教育課,但在許多學校被擠掉,將素質課改為語、數、外課程。要根本改變“唯分論”這一嚴重偏向,教育部門領導人要下大決心,用真功夫。除積極推行“公平教育”外,更有必要從制度上大改革。
教育是以教育人為目的,育人應重在品德,許多歷史事實告訴我們,有才無德者,只是一個追名逐利的名利之徒。有人不贊成把外語作為中學生的主課,因為外語對于每個學生來說并非直接的需要,只能是少數學生的興趣或發展的專業。而孝與雅則是每個學生所需要的,而且必備的。道德綱要中強調,“高尚品德必須從娃娃抓起,深入淺出地進行道德啟蒙教育,要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循循善誘,以事明理,引導其分清是非,辨別善惡,并培養高雅健康的審美情趣。”對學生進行孝雅教育,除學校之外,家庭也是對學生進行孝雅教育的好課堂,作為學生的父母要給孩子上好這一課,首先也要自修孝雅這一課,作一個好表率。孝雅教育,不能僅僅停留在口頭,流于形式,講幾句大道理就行了。應與道德素質課緊密聯系起來,有切實的教材,有可行的課程。在弘揚中華民族文化的今天,應該順應時代要求,編寫新的《弟子規》、新的《孝經》、新的《女兒經》多講一些“香九齡,能溫席”,“融四歲,能讓梨”這一類既生動、又可學的孝雅故事。
古今中外的孝雅故事很多,出版部門可以組編這類的書籍,尤其關于雅的書,目前全國可能找不到一本專著,然而在我們日常詞語中卻有許多“雅”,如:雅興、雅念、雅教、雅觀、文雅、高雅、優雅、博雅等。似乎這些詞語是抽象的,其實并不抽象,而是很具體。孝是規范家庭倫理道德的思想意識,雅是表現社會語言行為的精神境界。總之,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時期,群眾、干部、學生都必須提高個人道德素質。優良的傳統孝雅觀念,應是新道德觀念的主要內容,在家庭對父母長輩要講孝,在社會上語言行為要講雅,一個有道德的人,必然會有孝行雅行,有孝行雅行的人,基本具備了道德素質,孝與雅是道德素質特有的內涵。讓我們借弘揚傳統美德之風,揚起孝雅文化之帆,朝人類心靈之海遠航。
上一頁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