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力夯實高質量發展的制度根基 ——從《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中領會制度建設的內在關系
作者:
馬驍
來源:
行政辦公室
發布時間:
2020-08-20
我們黨歷來重視制度建設,通過制定實施一系列制度、規章、辦法,為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取得各項成就提供了充分的制度保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制度是一個國家的最大優勢,制度競爭是國家間最根本的競爭。制度穩則國家穩。”制度建設在任何國家、政黨、企業、組織的發展歷程具有悠久的歷史邏輯和深刻的現實邏輯。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以專題的形式對“完善和發展我國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進行了論述,為深刻領會制度建設的內在關系提供了科學指引和根本遵循。
(一)制度穩定性和動態性的關系。一是“把制度建設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任何一項工作都需要制度的支撐,有效管理的達成離不開各項制度、規章、辦法的制定和實施。應該牢固樹立制度意識,加強制度建設,根據管理工作的實際需要,及時制定和實施相關制度,做到“一項制度對應一項工作”。一定的制度是一定條件下的產物,是對當前組織管理需求的回應,用以滿足和推動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內組織的有效管理。制度一經制定和實施,應該在一定的時期內保持足夠的穩定性,以便企業能夠“有章可循”,做到“有的放矢”,達到“有所作為”,如果朝令夕改、變化無常,不僅會導致員工無所適從,還會對制度的剛性約束力造成損害。二是“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勞永逸。”任何一項制度都不可能長久的保持效力,當客觀的、實際的、外在的條件發生變化時,制度的效力也就隨之改變,企業應該在動態中有效把握制度建設全周期過程,做到精準識別、有效把握、準確調整,定期對各項管理制度進行梳理,及時修訂、新建或廢止相關制度,避免囿于制度的“滯后性”對企業良性發展形成束縛。
(二)制度針對性和系統性的關系。一是“制度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務實管用,突出針對性和指導性。”制度建設始終要秉持“切實、管用、有效”的原則,針對企業管理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和關鍵環節,要以“長效解決問題”為目的,以“抓住顯性特征”為抓手,以“滿足當下工作需求”為著力點,充分做好調查研究,注重吸納各方面的意見建議,包括借鑒同行業的先進經驗。“閉門造車”式的搞制度建設是要不得的!需要靜得下心、聽得進話、沉得下去、浮得上來,做到“一項制度解決一個問題”,切忌華而不實、“牛欄關貓”。如果制定出來的制度“空洞乏力,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再多的制度也會流于形式。” 二是“要搞好配套銜接,做到彼此呼應,增強整體功能。” 制度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善用“十個指頭彈鋼琴”,注重提升制度之間的關聯性和統籌解決問題的能力,圍繞企業管理的制度需求和工作實際,做好頂層設計,成立制度建設領導機構,促進部門、機構溝通銜接常態化,統籌協調安排制度建設,構建企業制度管理體系,避免“制度打架”現象的出現。如果只是一味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那么老問題暫時解決往往又會導致新問題的出現。
(三)制度可操作性和強制性的關系。一是制度建設要注重制度的可操作性。一項制度制定出來后,并不意味著制度建設的結束,而是還要促進制度能夠得到有效實施,保證在實施過程中簡單易懂,便于操作,切忌使用缺乏內涵的模糊語言,制度中既要有原則性的規定,更多是要具有清晰的、便于操作的內容。制度制定之后,要著力于將制度從文字轉化為圖表,從“條款式”轉化為“流程圖”,讓執行制度的人一看就懂、一點就通、一學就會,能夠從圖表和流程圖中快速找到辦事的途徑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二是“制定制度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抓落實,九分氣力要花在這上面。”制度的生命在于執行,一項制度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貫徹執行,那也只是一副“口惠而實不至”的空架子。制度一經制定,在企業日常管理過程中需要得到強制性的執行。制度執行的首要是“關鍵少數”。各級領導干部應該帶頭遵守制度、嚴格執行制度、自覺維護制度,在制度執行的過程中形成“頭雁效應”,成為站在制度的前面引領制度建設的“夫子”,而不是站在制度的旁邊鉆制度的“空子”,更不是站在制度的對面開制度的“口子”。制度執行的基礎是基層員工。基層員工要自覺學習和遵守與自身工作密切相關的各項管理制度,明白自己的工作范圍和職能職責,做到“依規而行”、“照章辦事”、“量力而行”。制度執行的保障是督促檢查。加強制度執行的督促檢查,實現對制度執行監督全覆蓋、常態化,對“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陽奉陰違”的人和事要嚴肅處理,同時用好督查結果,倒逼制度得到有效貫徹落實,保證管理制度“時時生威,處處生效”。
“凡將立國,制度不可不察也。”制度建設是一項永恒的現實課題,需要久久為功,方得始終。企業需要致力于構建系統性、規范化的制度體系,才能發揮制度“指引方向、規范行為、提高效率、保證穩定、防范化解風險”的重要作用,為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下一頁
下一頁